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方精云院士做大会报告
2017-08-04 来源:2017-08-04
7月24-29日,每6年一次的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在24日的大会开幕式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宣读了李克强总理的批示。 本届大会由中国植物学会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的69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校44118太阳成城集团共有师生30人参会,并提交了多项报告。我校方精云院士担任会议的顾问委员会委员。 按照惯例,每届植物学大会的全会报告(Plenary Lecture)以最近6年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植物科学成就为内容。在本届大会上,共有10位著名植物学家进行了全会报告,其中,3位来自我国。我校方精云院士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植物生态学领域的专家,作了题为“中国森林结构特征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全会报告。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方精云领导实施了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中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计划”(PKU-PSD计划),经过近20年的工作,对中国70多个山地采用一致的技术方案进行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系统调查,共获得2000多个森林样方,并建立了目前最为完备、系统的“中国木本植物分布数据库”,涵括全部11405种中国木木植物。 方精云及其团队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将促进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的生长,并改变树木的大小分布,导致小个体树木的数量减少、大个体树木的数量增加;森林木本植物的物种更替速率(β-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但随海拔无显著格局;现代气候、区域过程、生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与空间尺度密切相等;中国和北美地区的物种数量确实如“代谢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受能量制约,但空间尺度的大小极大地影响着这种能量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温暖的东亚南部其物种数量比同气候的北美南部要丰富,但寒冷的东亚北方地区要低于北美的寒冷地区。 该项大会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会后方精云院士与多个国家不同机构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国际植物学大会是由国际植物学会和菌物学会联合会授权举办的植物科学大会,涵盖了植物科学领域所有分支学科,是全球植物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国际植物学大会每6年举办一次,全面展示植物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植物科学研究领域多学科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国际植物学大会,是对中国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植物领域科学研究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所展现的“中国魅力”的充分肯定,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深远影响。 方精云院士做大会报告